法史交融,解读经典:田庆锋副教授谈《明史·刑法志》的研读之道

发布者:2025世俱杯官网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23

9月25日,世俱杯官方网站法学院田庆锋副教授应邀为世俱杯官网师生题为“法史之间:《明史·刑法志》研读的视角与方法”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由2025世俱杯官网张之佐老师主持,世俱杯官网刘晖老师及十余名学生参加。



田庆锋老师兼具历史学与法学的深厚学术背景,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明史·刑法志》作为清代官修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研究明代法律制度的核心史料,更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信息与法学智慧的复杂文本。然而,若仅从单一学科视角切入,难免陷入“见木不见林”的困境。史学者或偏重考证其编纂过程、史源真伪,却可能忽略条文背后的规范逻辑;法学者或热衷于分析律例结构,却易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难以洞察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张力与变异。



为此,田庆锋老师提出,有效的研读必须游走于“法史之间”。他从史学视角入手,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梳理了《明史·刑法志》的成书背景,特别强调了纂修官姜宸英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理解撰述者的意图与历史局限,是准确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进而,田庆锋老师切换到法学视角,引导大家关注《大明律》与唐、宋律法的承袭与变革,剖析明代“律例并存”现象及其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他通过具体案例,生动揭示了法律条文规定与司法现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鸿沟,尤其是厂卫等非常规司法机构对常规法律体系的冲击与侵蚀。这种分析表明,《刑法志》所记载的不仅是静态的法规,更是动态的、充满博弈的法律运行实态。

讲座中,田庆锋老师还展示了如何结合史学文献考证方法并运用法学规范分析、价值判断等视角,对《刑法志》进行层层剥笋式的解读。他提醒大家在研究中既要尊重文本的客观性,也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在讲座的末尾,田庆锋老师梳理史、法学界重要研究成果的内容,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深化的可能路径。



整场讲座逻辑严谨、内容充实,田庆锋老师以深厚的学养和清晰的表述,成功地将一部古代法典志书转化为一个鲜活的研究范本。他不仅在讲座中向大家传授了具体的知识,更示范了一种融通历史感与法学思维的研读方法。这场讲座对于将要研读或正在阅读《明史·刑法志》的同学而言,无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与会者普遍认为,这种“法史交融”的视角,为自己今后阅读古典文献、思考制度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