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理第一份文物档案时的手足无措,到独立完成展览大纲撰写时的笃定从容;从对边疆文博工作的懵懂好奇,到深深爱上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六十天的伊犁时光,是我们作为‘青年实干家’最珍贵的成长印记。”世俱杯官方网站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李文轩的这番话,道出了三位参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实干家计划”学子的共同心声。青年实干家计划”是共青团中央为引导广大青年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而发起的专项行动,旨在搭建青年与基层需求对接的桥梁,鼓励青年将所学所长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实干中践行青春使命。
2025年夏,来自世俱杯官方网站2025世俱杯官网的李文轩、张德萍与许家婧,怀揣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跨越千里来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开启为期六十天的实践之旅。他们以专业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库房整理、展览策划、社教服务、档案研究的一线岗位上,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动能,用青春力量守护边疆文明根脉,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篇章。
初入岗位:从“纸上谈兵”到“实物感知”,筑牢文博实践根基
“从整理第一份文物档案时的手足无措,到独立完成展览大纲撰写时的笃定从容;从对边疆文博工作的懵懂好奇,到深深爱上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六十天的伊犁时光,是我们作为‘青年实干家’最珍贵的成长印记。”世俱杯官方网站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李文轩的这番话,道出了三位参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实干家计划”学子的共同心声。
2025年夏,来自世俱杯官方网站2025世俱杯官网的李文轩、张德萍与许家婧,怀揣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跨越千里来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开启为期六十天的实践之旅。他们以专业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库房整理、展览策划、社教服务、档案研究的一线岗位上,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动能,用青春力量守护边疆文明根脉,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篇章。
“库房不是冰冷的储藏室,而是装满历史故事的‘立体课堂’。”这是三位学子初到伊犁州博物馆时,最深刻的感悟。对于文博专业学生而言,书本上“藏品总登记账”“文物分类保管”等抽象概念,唯有在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李文轩的实习从库房档案整理起步。逐份翻阅馆藏文物的入库单、出库单、外展协议,他不仅摸清了藏品从征集、修复到展出的全流程,更在字里行间读懂了文物背后的“生命轨迹”。“一份清代铜壶的档案里,记载着它1985年从伊犁河谷考古遗址出土,2010年送往北京修复,2020年参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每一行文字,都是文物与时代的对话。”李文轩说,为了让档案信息更完整,他对照原始登记册,补全了多份老旧资料中模糊的年代、出土地点信息,将“资料规范化管理”的专业理论落到了实处。
张德萍则在库房管理老师格林的带领下,开启了“与文物对话”的旅程。给混乱的文物库藏卡、器物标签卡分类,按照藏品编号精准放入对应囊匣;为民俗文物整理电子总账与分账,反复核对文物位置、有序摆放上柜——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细致”二字在文博工作中的分量。“草原石人体积庞大,格林老师教我们用杠杆原理省力搬运;整理清代维吾尔族刺绣服饰时,她让我们观察纹样里的中原图腾与西域色彩,告诉我们‘文物是多民族交融的活见证’。”张德萍坦言,这段经历让她明白,文博工作不仅要“守好库”,更要“读懂物”。
许家婧的实习,同样从展厅与库房的“双向学习”开始。每日上午跟随老师走进库房,触摸出土陶罐的修补痕迹,观察金属文物的氧化状态;下午则泡在常设展厅,对照讲解词梳理伊犁从乌孙文化到清代伊犁将军府的历史脉络。“当在库房看到汉代陶罐的绳纹,再到展厅里找到它对应的历史背景介绍时,书本上的‘丝绸之路北道枢纽’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印记。”这位学子说,这种“实物+史料”的学习方式,让她对边疆文化的认知实现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跨越。
除了库房工作,三位学子还同步参与资料整理与学术积累。李文轩利用闲暇时间查阅清代新疆满文档案,从军事防御、民族关系、宗教政策等维度挖掘研究课题,尝试用“二重证据法”将档案记载与馆藏文物互证;张德萍则在资料室梳理党史政策与地方志类图书,为纸质书籍制作电子目录,还针对满文档案中“古建筑”条目进行搜集,方便馆内研究使用;许家婧协助整理资料室人名信息,从核对用字准确性到标注学科领域,将“资料著录标准化”的要求贯穿始终。“这些基础工作看似平凡,却是博物馆开展展览、研究、社教的‘地基’,容不得半点马虎。”三位学子在工作日记中,不约而同地写下了这句话。

深耕实践: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解锁文博多元技能
随着实习推进,三位学子的工作从“基础铺垫”转向“核心参与”,在展览策划、社教服务、跨部门协作中,解锁了文博工作的“多元技能”,也让“青年实干家”的担当在实践中愈发鲜明。
展览策划,是三位学子参与的核心任务之一。伊犁州博物馆筹备“综合性展览”期间,他们加入大纲撰写团队,在陈列部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从0到1”的策展探索。李文轩最初将大纲主题定为《伊犁山河》,以时间为纵轴、“政治经济文化”为横轴搭建框架;随后结合满语档案中挖掘的民族贸易案例、屯田史料,又将主题优化为《伊犁烟火气》,从生态、民族、非遗等维度凸显“贴近生活”的叙事风格;最终在对标国内优秀展览案例、吸纳团队建议后,将展名确定为《丝路明珠・多彩伊犁》,补充“丝绸之路北道枢纽”相关史料与藏品,增加“模拟清代伊犁商栈”互动设计,让大纲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活力。“从主题定位到框架搭建,从内容填充到细节优化,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展览是叙事艺术’的深刻理解。”李文轩说,为了让展品阐释更生动,他还联动文物修复部门,挖掘清代铜壶“中原器型+西域纹饰”的融合特征,让文物成为历史的“鲜活发言人”。
张德萍与许家婧则在大纲讨论中,贡献了“接地气”的视角。“我们建议增加‘伊犁本地动植物标本’板块,让展览更贴近地域特色;还提出简化专业术语,用‘故事化’语言解读文物,方便不同年龄层观众理解。”张德萍回忆,为了让大纲更贴合公众需求,他们还结合社教活动中的观察,将观众感兴趣的“文物背后的生活场景”融入叙事,比如把屯田档案与同期农具、粮册类藏品关联,还原清代伊犁的农耕生活。
走出办公室,走向公众,是三位学子实习中的另一大收获。他们积极参与“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新疆四史’流动展”,走进伊犁河路街道九号小区社区,从展陈布置到讲解服务,全程投入其中。“社区老人对清代伊犁将军府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孩子们则喜欢看民族服饰上的纹样;我们根据观众反馈,调整了讲解词的侧重点,还借鉴‘轻量化叙事’思路,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许家婧说,这次经历让她明白,文博工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去听需求”,让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在社教活动中,他们还化身“文化传播者”,参与“小小文物讲解员”培训,将展厅重点文物改编成通俗故事;周末在讲解台值班,为游客指引展厅、解答疑问,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后来的从容应对。“有个小朋友问我‘草原石人为什么要立在草原上’,我结合学到的历史知识,给他讲了乌孙人的祭祀文化,看着他眼里的好奇与向往,我突然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播撒文化的种子。”张德萍笑着说。
此外,三位学子还深度参与博物馆的行政与学术工作,展现了“多面手”的潜力。李文轩协助办公室处理档案整理、数据录入等事务,了解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许家婧根据佟馆长的参观学习资料,协助制作演讲PPT,梳理“博物馆管理与策展”的经验分享内容,为馆内同事提供学习参考;他们还共同聆听了《文物修复项目结项初验》《文化润疆视野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等学术讲座,从文物修复的技术细节,到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不断拓宽专业视野。“西北大学老师展示的文物修复过程,让我知道‘修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延续文物生命;馆长讲的伊犁历史人文,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润疆’的内涵。”三位学子表示,这些经历让他们对文博工作的认知,从“专业技能”上升到了“文化使命”。

成长蜕变:从“收获经验”到“扎根热爱”,书写青年担当答卷
六十天的实习转瞬即逝,三位学子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深刻的感悟,为“青年实干家计划”交出了属于自己的答卷。这份答卷里,有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工作态度的蜕变,更有对文博事业、对边疆大地的深深眷恋。
在专业上,他们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李文轩从对“藏品管理学”“二重证据法”的抽象认知,到能独立运用专业方法梳理史料、构建展览逻辑,完成了兼具学术性与传播性的展览大纲;张德萍从对库房管理、资料整理的懵懂,到熟练掌握文物分类、档案梳理的流程,甚至能提出“文物分类保存”“征集本地标本”的专业建议;许家婧则在展览策划、社教服务中,学会了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公众性,掌握了展览设计、讲解服务的实用技能。“以前在课堂上,老师说‘展览大纲是连接学术与公众的桥梁’,直到自己亲手撰写,才明白这句话的重量——每一个板块的划分、每一件展品的选择、每一段文字的表述,都要反复推敲,既要准确传递历史,又要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李文轩说。
在态度上,他们涵养了“严谨专注”的文博精神。从格林老师“把工作做到最细”的要求,到文物修复专家“敬畏历史、尊重文物”的示范;从整理档案时的逐字核对,到撰写大纲时的反复打磨——这些经历让三位学子深刻认识到,文博工作面对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容不得丝毫马虎。“有一次整理文物标签,我因为粗心写错了一件清代银饰的出土地点,格林老师耐心地帮我核对原始档案,告诉我‘标签是文物的身份证,一旦出错,可能会影响后续的研究与展览’。从那以后,我做每一项工作都会反复检查,不敢有半点懈怠。”张德萍坦言,这种严谨的态度,将成为她未来职业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在责任上,他们读懂了“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以前觉得文博工作就是‘保护文物、研究历史’,直到在社区流动展上,看到老人因为一张老照片回忆起年轻时的生活,看到孩子因为一件文物产生对历史的兴趣,我才明白,我们的工作是在连接过去与现在,是在守护文化的根脉,是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许家婧动情地说。李文轩计划毕业后报考边疆文博系统岗位,用专业知识为边疆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张德萍则希望继续深耕文物修复与库房管理领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做好文物的‘守护者’”;三位学子还共同提议,推动所在高校与伊犁州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边疆,参与文化传承。
实习期间,三位学子还结合实践经历,为伊犁州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真诚建议:建议将门禁系统升级为人脸识别,提升工作便捷性;建议优化自然展厅展品,移除非伊犁本地的动植物标本,补充具有地域特色的藏品;建议进一步完善文物分类保存条件,征集近现代文物与革命文物,丰富馆藏资源。“这些建议或许不够成熟,但都是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真实需求,希望能为博物馆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他们说。

结语: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从世俱杯官方网站到伊犁州博物馆,从课堂书桌到文物库房,李文轩、张德萍与许家婧的六十天实习,是共青团中央“青年实干家计划”的生动缩影。他们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专业守护文明根脉,用实干诠释青年担当,让青春在文化传承的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在伊犁河畔,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青年,以“实干”为笔,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青春篇章。正如共青团中央在“青年实干家计划”倡议中所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位学子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带着在伊犁收获的经验与热爱,即将奔赴新的征程;而“青年实干家”的精神,也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扎根大地,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的广阔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成就精彩人生。

编辑/许飞
审核/李东海 王玉丰
